事業單位會計屬于預算會計!邦A算”是外來詞,原意為“革囊”,英文bugdet。17世紀,英國財政大臣把歲出歲入的說明書(財政收支計劃)放在特制的革囊內出入國會,后來人們就用“革囊”代替財政收支計劃,即預算。
一、預算概述
(一)什么是預算
廣義:人們對某種活動預期能取得收入和支出所做的事前估計和推算。
狹義:國家未來一定時期的基本收支計劃。
(二)預算草案和國家預算
預算草案:未經過國家立法機關審查批準的預算是預算草案,它不具備法律效力。
國家預算:經過國家立法機關審查批準的預算是國家預算,它具備法律效力。
清朝光緒33年(1907年)頒布了《清理財政章程》,計劃1910年執行。由清理財政局主編預算,然后匯總到度支部(財政部),再奏請皇帝批準。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二月底為預算年度(農歷)。預算分“經!焙汀芭R時”兩門,門內分類,類下設款,款下有項,項下分子目。后來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都編過各自的預算。
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說過,國家預算是一個大問題,里面反映著整個國家政策,因為它規定政府活動范圍和方向。解放后,財政部每年都編制國家預算,報人大批準后執行。九十年代初,我國參照國際上的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開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于1995年1月1日實施。
二、預算的特點
(一)社會性。預算收入來自于各種經濟性質、各種經濟形式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國家預算收入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規模和積累水平。國家預算支出體現著社會再生產的規模、速度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積累和消費之間的重大比例關系。
(二)計劃性。預算收入的取得和預算支出的安排都是建立在事先測算的基礎上,一個政府對未來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測算的越準確,對應付將來突發事件越掌握主動權。
(三)統一性。各級政府只有一個統一預算并按統一程序和標準來編制。原則上政府的預算應包括全部財政收支,反映全部財政活動,不應有預算內外之分。
(四)法律性。國家預算的編制和執行是以法律為保障的。預算法案需要三分之二議會成員通過,而一般法案只需一半成員通過。預算執行結果要有審計部門審查和立法機關討論批準。
(五)年度性。國家的年度收支計劃是按年度編制的,預算年度的期限均為一年。
1.歷年制。每年1月1日——12月31日 中、法、德、意、丹麥。
2.每年4月1日——次年3月31日 英、加、日、緬、印尼。
3.每年7月1日——次年6月30日 瑞典、澳大利亞、中東、非洲。
4.每年10月1日——次年9月30日 美、泰。
預算年度的起止日期由各國政治、歷史和傳統習慣決定的,一般受立法機關召開會議的時間和財政收支季度因素的影響。
三、預算的種類
(一)單一預算:按照預算收支平衡的原則,把國家下年度所有收支項目的總額匯總起來列在一個總的方案中,形成一個收入和支出項目的詳盡對照表,統一反映政府未來年度可以使用和支配的社會產品。這是一種傳統的預算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國大都采用這種預算形式。
(二)復式預算:按財政收支的經濟性質將全部預算收支劃分為經常性收支和投資性收支兩部分,分別編制經常性預算和投資性預算(又稱資本預算、建設性預算),經常性預算收入滿足經常性支出,俗稱“吃飯預算”。投資性預算收支缺口用債務收入來平衡。從1992年開始,我國中央、地方開始編制復式預算。按規定,經常性預算和投資性預算應保持合理的比例和結構,經常性預算不列赤字。
(三)零基預算:對所有收支項目都以“零”作為基礎,不考慮該收支項目以往年度的實際情況,按成本效益的比例關系,從根本上重新審查和評價各個項目的必要性,然后確定項目的預算金額。
(四)平衡預算:預算收入等于預算支出的預算。作為事業單位的學校一般要編制平衡預算。
四、編制預算的原則
總的原則是:量入為出、統籌兼顧、保證重點、收支平衡。
具體原則是:
(一)政策性原則。國家的方針政策是編制預算的主線,不能偏離這條主線。
(二)可靠性原則。預算做到穩妥可靠、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結余,沒有把握的項目不能打入預算。
(三)合理性原則。預算支出必須保證正常業務開展,首先是剛性支出(人員經費),其次保證必要的公用支出。
(四)完整性原則。資金不分預算內、外,樹立大收入、大支出概念。
(五)統一性原則。預算的表格、指標口徑、編制程序、計算依據等都要統一。
五、編制預算時間
一般在第三、四季度編制下年度預算。
六、編制單位預算
(一)編制預算前的準備工作
1.總結分析本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剔除一次性或臨時性因素。
2.客觀分析下年度事業發展計劃及有關政策對預算的影響。
3.領會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對編制預算的要求。
(二)編制單位預算的兩種方法
1.零基法。就是在編制年度預算時,對有些收支撇開上年數據,從零開始計算。
2.增減量法。就是在上年收支基礎上,根據當年事業計劃和行政任務的要求、定員、定額變化情況,以及工資調整和物價因素有增有減進行計算編制。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支出科目用“零基法”計算,有的按“增減量法”計算,有的同時用兩種方法計算。
(三)收入預算的編制
資金來源:財政資金和非財政資金組成。
1.財政資金主要是財政撥款。包括0147——教育基建支出撥款,13——教育支出撥款(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教師進修及干部教育、其他教育),150402——事業單位醫療撥款,180302——教育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撥款,6003——教育費附加支出撥款,610701——住房公積金撥款,611709——其他雜項支出撥款,820100——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支出撥款,820400——地方教育基金撥款。財政撥款收入預算,要充分考慮需要與可能的關系,結合本單位的情況提出預算申請。
(1)基本建設預算。學校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填報基本建設申請,上報區教委,教委審核同意后,報區發改委,區發改委審核后,上報市發改委,市發改委審核同意,下達基本建設預算指標。
(2)財政補助收入預算。財政補助收入預算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部分。
A.人員經費。應按照人事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的實有人數、離退休人數和國家規定的工資、津貼、獎金等項目,以統一的標準進行測算,助學金以享受助學金的學生數和規定的標準測算,不考慮可能出臺的各種增資因素。
B.公用經費。公用經費預算包括正常經費和專項經費兩部分。
正常經費:根據北京市普通教育公用經費定額標準(1989年和2001年兩次頒布),以每年學年初學生數、教職工數為基數,測出正常公用經費預算。
專項經費:各單位根據本單位的事業發展計劃和實際需要提出大型維修項目和購置教學儀器設備項目預算。
2.非財政資金預算。
非財政資金包括事業收入、經營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繳款和其他收入。
(1)事業收入。經物價部門批準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收的款項上繳財政專戶,再由財政返還后作為學校的事業收入。這些項目主要有:高中和職高的學費、住宿費、擇校費,城鎮小學、初中、高中借讀費,城鎮小學課后管理費,幼兒托補費,考試中心的考務費、報名費、加試費,中小學生保健所收取的體檢費,測算這些項目收入時一定要考慮相關項目基數的變化,逐項測算。
(2)經營收入。有經營活動的單位才有此項收入,搞經營活動一定要依法納稅,測算經營收入盡量做到留有余地。
(3)上級補助收入。對于事業單位,這項收入屬于不確定因素,在編制預算時不予考慮。
(4)附屬單位繳款。作為學校教育經費的重要補充部分的附屬單位繳款,隨著校辦企業的逐年萎縮,這項收入越來越少。有校辦廠的學校做預算時,可適當考慮該項收入。
(5)其他收入。測算其他收入時,除了考慮利息收入外,還有捐資助學收入,捐資助學集中在城鎮學校和農村部分學校,按規定捐資助學收入主要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不得用于提高個人福利待遇的開支。
學校的收入預算由財政資金和非財政資金兩部分構成,即大收入預算。該納入收入預算而沒有按規定納入的,視為“小金庫”,屬違法行為。
(四)支出預算的編制。
學校支出預算可分為人員支出和公用支出兩部分。
1.人員支出預算的編制方法;竟べY等項目以在冊的教職工人數為基數,代課工資以代課教師為基數,離退休人員費用以離退休人數為基數,助學金以享受助學金學生人數為基數,按規定的標準和范圍測算。
2.公用支出預算包括正常公用支出和專項公用支出兩部分。
正常公用支出預算編制方法:辦公費、水電費、交通費等日常支出參照歷年支出水平,適當考慮物價上漲因素和預算年度的實際需要測算編制。
專項支出的編制方法:固定資產購置費支出按照年度設備購置計劃和有關規定編制,大型維修費支出應按安排的年度計劃進行測算。
為解決突發事件發生所需要的開支,在支出預算中可按收入計劃總額編列一定數額不可預見費。
七、預算編報的審批程序
學校預算編制和審核程序,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概括起來就是“兩上兩下”具體程序。
(一)學校提出建議數。
學校根據上年預算執行情況及本預算年度事業計劃,分析各項增減因素對學校收支的影響,提出本年度全部收入、支出預算建議數,經區教委(教育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上報區財政。
(二)區財政下達預算控制數。
區財政接到區教委報送的學校預算建議數后,進行審核。首先審核學校預算建議數是否合理,收入是否已按規定全部列入預算,支出是否按照有關支出標準編列,結合本年度區財政財力狀況,平衡后下達包括區財政補助指標在內的預算控制數。
(三)學校依據預算控制數編報正式預算。
學校根據財政下達的預算控制數,分輕重緩急對相關項目進行調整,編制正式預算,經區教委審核后上報區財政。
(四)區財政正式批復預算。
區財政接到區教委報送的學校預算,進行審核后,對符合編制要求的,在規定的期限內批復下達預算指標。學校以正式批復預算作為執行依據。
八、事業單位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組成會計對象重要的基本元素,是對會計核算和監督內容的高度概括。
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
(一)資產
1.概念:事業單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
2.內容:流動資產(現金、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材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
(二)負債
1.概念: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還的債務。
2.內容:借入款項、其他應付款、應繳財政專戶款。
(三)凈資產
1.概念:事業單位的凈資產指資產減去負債的差額。
2.內容:事業基金、固定基金、專用基金、事業結余。
(四)收入
1.概念: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及其他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
2.內容: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撥入?、事業收入、附屬單位繳款、經營收入、其他收入。
(五)支出
1.概念:事業單位開展業務及其他活動發生的資金耗費和損失。
2.內容:事業支出、?钪С、上繳上級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經營支出。
九、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客觀性原則)
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以及證明經濟業務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會計單位財務收支情況及其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含義:1.會計核算必須客觀真實;
2.會計數據準確無誤;
3.會計核算具有可驗證性。
(二)相關性原則
指會計單位提供的會計核算信息,要與會計核算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關聯,即按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會計信息。
提供的會計信息為使用者所使用(使用價值),反之則毫無價值。
(三)可比性原則(統一性原則)
指會計核算必須提供符合國家統一規定的,相互可比的會計信息。同類指標口徑一致。
(四)一貫性原則
指會計單位對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程序、會計處理方法,在前后各期應保持一致!稖蕜t》中規定“不得隨意變更”,若“變更”需要在報告中加以說明。
(五)及時性原則
從實效性角度出發,對會計核算工作的要求,會計業務處理必須及時,以便及時利用會計信息。
含義:1.及時收集和加工會計信息;
2.及時傳遞會計信息。
(六)明晰性原則
指會計記錄必須清晰、簡明,并便于使用者理解、檢查和利用。
(七)收付實現制原則
以貨幣資金實際收支的時間作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種記賬基礎!稖蕜t》規定“經營收支可采用權責發生制”。
(八)配比性原則
指有關收入和支出在同一會計期間進行配合,即一個會計期間的有關收入與其相關費用支出應當配合起來,在同一會計期間登記入帳,以便計算收入、結余,考核經濟效益。
(九)?顚S迷瓌t
?,指有指定的項目或用途,按規定要單獨核算、單獨結報的資金。要求與其他資金分開核算,并單獨反映。
(十)實際成本原則
指各種資產應當按其取得或構建時所發生的實際成本核算。即使市場發生變動,賬面一律不作調整。
原因:1.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
2.實際成本數據易于取得。
(十一)重要性原則
指會計核算過程中區別經濟業務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
十、中小學會計的特點和任務
(一)特點
1.不存在資本保全要求,也不存在配比關系。
2.以收付實現制作為記賬基礎。
3.提供的信息滿足學校事業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需要,為財政預算提供基礎資料。
(二)任務
1.反映和監督學校財務收支情況(效果)。
2.反映和監督學校財產物資保管使用情況。
3.反映和監督學校財經法規執行情況。
友情鏈接:會計論文發表 | 上海工商注冊 |煙臺LED |煙臺會計培訓
Copyright 2014
地址:煙臺市萊山區佳世客對面金海創業大廈B座2樓
電話:0535-6886880
網址:www.wecomgz.com
煙臺代理記賬 |
網站技術支持:煙臺網站制作
魯ICP備12007603號